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精选8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了王立群教授的《王立群读史记》。看了第一讲后,就深深地被王立群教授诙谐幽默的语言、博大精深的知识、深入浅出的演绎吸引住了,为附庸风雅,我匆匆地买来了一套精装版《史记》。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五史”之首,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间的历史,它的叙事简明生动,非常得吸引人。我敬佩司马迁能把《史记》写得那么深动,敬佩《史记》当中的每一个英雄人物,敬佩中国拥有那么丰厚悠久的历史。直到今天,我虽然因各种原因还没有把《史记》读完,但收获还是不小的。
《史记》是历史的“实录”,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它的文学价值表现在运用真实的历史材料并且成功地塑造出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司马迁真正做到了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这样既写活了历史,人物也栩栩如生,看完了每一篇故事,好像每个人物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他还非常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在《史记》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历史故事是:《五张羊皮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候,爱惜人才的秦穆公为了赎回具有聪明才干的百里奚,用五张羊皮去跟楚人交换他,最后,秦穆公赎回了自己最喜欢的大臣百里奚。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就像文中的秦穆公一样,他如果用重金去赎回百里奚的话,楚人觉得秦穆公很看重他,一定不会轻易交换。但是如果用五张羊皮去交换的话,楚人必定会很轻视百里奚而同意交换。聪明的秦穆公就换了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最终如愿以偿。我觉得我们应该向秦穆公学习,为达目的而采取迂回的策略。
总而言之,在《史记》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中国伟大的五千年的历史,同时,我还懂得了不少的知识,收获了不少。我认为,《史记》这本书真是值得一看。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2今天开始休假,在开车回老家的路上听《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其中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和学习的观点有以下几个。
栗姬无疑曾经是个好运的女人,年轻貌美的时候就交给汉景帝,深得宠爱,又在薄皇后无子无宠的情况下,生下的黄长子被立为太子。看起来她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她的心里也一定是这样想的,再加上她单纯,幼稚,没有什么心机和政治头脑,于是为了吃醋而对常给老公进献美女的长公主冷漠,为了吃醋在皇帝病重托付的时候出言不逊。
运气好的人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自己会一直幸运,因为自己的幸运不会被别人抢走。而运气不好的人往往从更卑微的处境起步,但是更懂得筹划与经营;运气不好的人也更懂得舍弃可以不计较的,专注努力抓住最关键的。王娡就是很会经营,她是在生下一个孩子之后离婚改嫁,嫁给了汉景帝,生活的阅历一定已经给了她超过栗姬的成熟和智慧,有着一种与单薄的年轻貌美不同的成熟魅力。王美人的孩子是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但是她步步为营最后让自己的儿子成了太子,并且汉景帝晚年能够为了让她的儿子做一个平安太子而花费那么多心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儿子PK赢比他年长的9个皇子,又要防止新得到皇帝宠爱的美女和皇子不会取代他们母子。
能笑到最后的人也必须是个不与命运里改变不了的部分做无谓斗争,懂得抓住重点去改变你自己能够改变的方面的人。栗姬纠结得是和皇上之间的所谓专一的,山盟海誓,海枯石烂的爱情,她用无用的怨恨去与改变不了的命运做无畏的斗争,怨恨咒骂汉景帝,长公主,汉景帝宠爱的其他美人,汉景帝的儿子们。与栗姬犯了同样错误的就是同样结局悲惨的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而王娡是更看得清自己的处境,她不纠结于争风吃醋,步步为营地争取能够支持自己的人,把处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变。薄太后和吕太后都曾经面对被丈夫冷落的艰难处境,但是她们都懂得适时忍耐,适当谋划自己的人生。
蒙曼对武则天的一句评价就是,“一般人是有好机会也不一定能抓得住;能人是有机会就能抓得住;而强人是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的人”。
他要面对的是后宫里机关算尽的几代人,包括窦太后,他的姐姐长公主,他宠爱的美人们,他的儿子们;还有前朝有着各自价值观和打算的大臣们。他默默地看着后宫,朝臣等一切的明争暗斗,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打算随机应变地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所有的这些人都成为他手里这盘大棋局的棋子,可见他是个深谙权术的人。
不是每件事你都要各自折腾,四处亲历亲为的,你要学会用脑子,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懂得如何经营,比使蛮力要重要的多。不是你越辛苦,做的越多,就能得到的越多,离你的目标就越近。选择,方向,或者叫策略比你的努力要重要的多。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3看完了王立群先生的新作《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质断定了项羽这一生成就不了统一中国的帝业,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让给刘邦。姑且不论项羽霸业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但是读完此书后,觉得项羽乃至楚汉争霸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如下启示。
1、单打独斗永远团队作战:“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古语在项羽和刘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前者是失败的淋漓尽致,后者是成功的淋漓尽致。君不见,刘邦身边人才济济,文有张良、陈平、萧何等,武有韩信、樊哙、彭越等,也正是这些文臣武将充分弥补了刘邦个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型团队,最终成就了帝业。而反观项羽,绝对是当时的单打冠军,名副其实的霸王,但身边真正派得上用场的得力助手又有几人。我们能记住的好像只有“亚父”范增和“堂叔”项伯,前者说实话也不是什么高水平的谋士,后者更是“吃里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机的“亲家”刘邦。
2、领导人永远应当戒骄戒躁:项羽是霸业的创造者,同样也是霸业的摧毁者。由于自身能力超强,所以在项羽的眼中和心中几乎看不见能人,几乎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项羽的“不容逆耳”、“刚愎自用”、“心胸狭隘”、“所封不当”早就妇孺皆知。这里只想特别指出他性格上的一个致命弱点:易发怒。纵观《史记》,有关项羽的记载用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怒”和“大怒”。整个《项羽本纪》记载了项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乌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实际上,项羽身上的弱点同样在很多企业的创业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体现。无论如何,即使昨日如何伟大,如何成功,都应当戒骄戒躁,永远不要成为企 ……此处隐藏1112个字……咏项羽》中,作者指出项羽作为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传统诗歌、绘画、戏剧、散文等领域中,这位失败的英雄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这是一个令人回味的时代,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英雄。作者成功的把枯燥地历史演绎成通俗易懂得故事,使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了项羽这位历史英雄;并且从文化角度阐述了项羽留下的历史影响。为人们继承和发展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借鉴。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5第一次体系化的了解到秦统一六国的全部故事。
全书以上下两篇讲述了秦的崛起兴衰以致灭亡,上篇以秦的崛起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三十五代帝王为秦统一所做出的贡献。下篇则具体讲述了秦王扫六合的故事细节,其中以三家分晋,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六国的兴亡衰败。最后,又讲述了秦建立后的兴衰。三公九卿制,修筑万里长城,大求仙药,焚书坑儒等,使秦国逐渐丧失民心,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通读上下两本书,知认识人对国家兴亡的作用也是尤为重要的。在秦始皇前的三十五代君主中,能够重用人才,不注重身份,国界的君主往往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为秦的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使秦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也迅速发展。而商鞅本是出自魏国却因魏主不懂识人而丧失强大的机会。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扩大了秦国的疆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摧毁六国的生力军。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连横通道。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用,重用王翦、蒙恬、尉缭、李斯等人,使秦国进入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也正是秦王身边人才的协助,才最终在秦始皇的手中完成了历代君主所期盼的统一。
而秦强大以后,又面临短暂的生命。二世而亡一直是人们所耻笑的事情,而梦想秦国能够世世代代相传下去,自称始皇帝的秦王嬴政,也终没有逃过死亡。求仙药妄求长生不老,以致在临终之时因无太子而导致的一系列闹剧,最终的秦国也没有逃过二世而亡的命定。不立太子,是他惧怕死亡,一味求仙,也显得更为荒诞。
任何英雄都是时势英雄。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施展才华的舞台,也就没有英雄成为英雄的平台。所以,仅仅有成为英雄的潜质而没有机遇,永远不会产生英雄,拥有平台后,立即绽放异彩。而人才只有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上升期、鼎盛期得到重用,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才能被别人与后人牢牢记住。再优秀的人才,如果出现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时代,都无法将效益发挥至最大化。韩非有着比商鞅更系统的改革方法,却最终没能成功,也正是缺少一个所谓的平台的出现。
历史,只是过去,而我们应从中汲取那些有力要素。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如果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一定努力增加生命的宽度!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6这一集简直可以当作笑话来讲。
衡山国的诸侯衡山王。王后死了,王后的大儿子是太子,二儿子和小女儿联合新王后来反对太子,特别是小女儿很放荡。也许权高位重的人都是这样的,自以为聪明,结果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衡山王要造反,还没造起来的时候,太子告弟弟,说弟弟谋反,而且和侍女私通;衡山王又告太子不孝;当汉武帝彻查的时候,太子弟弟为了脱罪,又告他爹谋反。乱成了一锅粥了。
结果就是被汉武帝一锅端。
听得真的是很好笑。
所以也深刻的理解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首先连自己的家务事都摆平不了,还谈什么谋反。带着很轻松的心态去看待这样的历史,只是觉得很荒诞,王立群先生的描述似乎让我看到了一场场默剧。
可是身处其中的人却怎么不能轻易的看透看穿呢?
还有就是汉文帝也是兵不血刃的解决掉了他的弟弟,丝毫不顾手足之情就让他弟弟自杀了。可见他的心机之深。汉文帝一再的放纵他的弟弟,让他的弟弟觉得有至上的特权,在骄奢淫逸中,在自大轻狂中失去了看穿事情本质的机会和能力。这个就是毛主席所说的……糖衣炮弹~~
这样的糖衣炮弹裹着亲情的外衣,真正打击起来的时候却是威力无比,让人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了。所以,有的时候,并不是表面上人对你好就是真的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努力去分辨谁是真的好,而谁在包藏祸心。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7《王立群读史记》开播了。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我是必看的,我当然要看看“解读史记”的节目喽!
这中间最令我有感触的是司马迁的生世。
司马迁出生于一个史官家庭,他在父亲死后接替了父亲的官位,成了汉武帝身旁的一个起居注官。
一次,汉武帝派了李夫人(他最宠爱的嫔妃)的弟弟李广利和名将李陵去攻打匈奴,好让李陵护卫,李广利得胜封侯。可李广利投降了匈奴,道出了李陵只有五千步兵的弱点,李陵战败被俘。
汉武帝很生气,大家都说要严惩李陵,惟独司马迁一言不发,汉武帝问他是什么态度,他认为李陵是诈降。汉武帝听了很生气,将他打入死牢,罪名为“诬上”(欺骗皇上)。当时,“诬上”有三种惩罚方式:1、死罪,2、罚钱50万,3、接受宫刑。接受宫刑是莫大的耻辱,很多人宁肯死也不愿这样活着,可司马迁已开始写《史记》,为了写完《史记》,他开始了忍辱负重的生活。
是什么造就了司马迁呢?是,是人生中的磨难,多一些磨难就多一些阅历,了解更多的人情世故。
正因为遭受如此磨难,司马迁对死亡看得淡,他有是这样说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正因为受到如此耻辱后,他才对历史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在《萧相国世家》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诛灭韩信后,封萧何五千户,萧何很高兴,大宴宾客,他手下有一个叫召平的人,劝他:“你还是把家财都送给皇上吧!因为皇上是猜疑心很重,他会怕您谋反的,这样他就不会猜忌您了。”萧何忍痛捐出了财产。司马迁用五个字来形容“高祖乃大喜”。如果他不惹怒皇帝,不受到劫难,是很难用五个字这么准确地揣摩帝王心思的。果然,萧何没受到打击,其余功臣如彭越、韩信等不是被杀,就是被贬。
有挫折,才有更好的抗压能力。现在有大学生因为同学之间闹矛盾,工作太累而自杀,这都因为没有经过磨练,这些温室中的花朵从未经过困难,在家里享受众星捧月的待遇,自然会受不了困难。
“有挫折才有”这就是我对挫折的理解。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 篇8其实值得我去深思的东西倒不多。以往倒是很喜欢东方朔这个人物的,因为历史书把这个人描写得比较好吧。但是王立群先生一讲,说他一年换一个老婆,这个确实是让我很郁闷。但是,毕竟人不是完美的。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王立群先生说,隐其实是一种心态,而不是一种生存状态。大隐,就是要活得潇洒乐观,要活的随性。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小小的高兴或者应该说是窃喜……难道我就是传说中的大隐?
后来细细一想,还大隐呢,隐个头埃人家给个条件,我就自己证明了,给我一点阳光我还就真的瞎灿烂了。人家推出来的是整体的,抽象的,我还真用这个抽象的概念来套我自己这个个体。不怕别人笑掉大牙。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语文助手网 www.zhushouxiu.com 版权所有